2017年7月28日 星期五

《鄧寇克大行動》:藝高人膽大



史丹福小時候是二戰狂迷,幾乎對二戰重要戰役、將軍、武器都倒背如流,再加上今次由「拍乜都好睇」的神級導演Christopher Nolan執導,小弟實在非看不可。 《鄧寇克大行動》是導演Christopher Nolan的新嘗試。比起《潛行凶間》、《星際啟示錄》等前作,《鄧寇克大行動》有著明顯的不同,所以小弟很理解為什麼這次的反應會如此的兩極,喜歡的人很多,討厭的也確實不少。

這次電影的情節很簡單,簡單得近乎令人難以置信。導演今次放棄了複雜的劇本,而改用畫面與音效說故事(強烈建議大家看IMAX版),所以今次明顯少了高深的哲學意味,沒有如《潛行凶間》的三層夢境結構、沒有如《星際啟示錄》的相對論時間性,有的就只不過是幾位戰爭中的小人物求生的故事。

電影只聚焦在當下,它甚至沒有交代人物的背景,有時候你甚至連角色叫甚麼名字都不知道。導演似乎是想刻意營造這種效果。真實的戰爭本來就是這樣,大部分戰士都是無名無性的,你不會知道你旁邊的人的名字。這是種近乎紀錄片的拍攝手法。 導演甚至放棄了以對白來交代劇情,電影中的對白少之又少,但每句都是有內容有意思的。

電影所描述的人性層面也是很獨特的,電影沒有特顯戰爭的醜惡,也沒有特別歌頌戰爭英雄。電影有兩個人性的衝突劇情,一是英軍趕法軍下船以減輕船的重量,二是被炸彈震懾後的士兵害死了少年George,他的朋友Peter卻沒有告發士兵。導演沒有過分渲染這些人性問題,只是把它輕輕帶出,然後描寫一些平凡人會做的事。電影一句畫龍點睛的對白是,"All we did was survive." "That's enough." 戰爭中的人大部分都是偉大但又平凡的,他們到最後都只不過是求生。

這樣的安排真是藝高人膽大,如果導演功力略有不足,就會令到悶場連連。但Christopher Nolan卻找到另一個方式去吸引觀眾──以畫面及音效說故事。電影以最華麗最真實的畫面及音效,做到了令人親歷戰場的感覺,你就如身在噴火星戰機上俯瞰英倫海峽的艦艇,你就如身在鄧寇克海灘上被空中掉下的炸彈轟炸。

電影由頭緊張到尾,這種緊張不同於大部分其他典型電影,而是製造了一個戰場的氣氛,令你感受到當時當刻的壓迫感及無助感。就以鬼片為比喻,鬼片最恐怖的不是鬼出來的一刻,而是未出來之前令你疑神疑鬼,但又不知它何時出來。本電影都一樣,它令你不斷地浸沒在一種山雨欲來,時間緊迫的壓迫氣氛,但電影卻甚至連一個德軍的鏡頭都沒有。

雖然本電影作了很多新嘗試,但仍然有一點是很Nolan的,就是分海、陸、空,一周、一日、一小時,三條不同時間線,最後重疊在一起的非線性敍事手法。這是導演的拿手好戲,他在《潛行凶間》的三層夢境已經試過一次,而且很多其他作品都有類似的敍事方法,想不到他可以在如此平實的故事中當運用到這個有趣的手法。


總括而言,《鄧寇克大行動》是Christopher Nolan的新嘗試,這可算是一種前無古人的戰爭片模式。至於這個改變好不好,實在是見仁見智。小弟覺得很好看(雖然未能超越《潛行凶間》及《星際啟示錄》),但也理解到為何這麼多人不喜歡。

史丹福推介度:84/ 10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