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8日 星期四

「齒間出血如蚯蚓者無數」的蘇東坡



又到中秋佳節,大家難免會想起著名詞人蘇東坡(原名蘇軾)筆下《水調歌頭》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及「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等佳句。但大家又知不知道原來蘇東坡之死原本也與血液學有關?

 

話說蘇東坡官場發展不如意,在黨爭中失利,在晚年被流放到遙遠的海南島。不知道為何,中國史上留下千古佳句的大文學家都是官場失意的,李白、杜甫、陶淵明、辛棄疾都是如此。幸好後來宋哲宗駕崩,宋徽宗即位,他隨即大赦天下。蘇東坡的流放生涯亦得以完結。

 

蘇東坡懷著興奮的心情回京。當時的交通沒有現在方便,回京的路途遙遠,連日的路程令蘇東坡疲憊不堪。再加上蘇東坡名滿天下,所到之處都有新交舊知為他設宴招待,詩詞唱和,又帶他四處欣賞湖光山色。他的仰慕者本是一番美意,奈何蘇東坡當時已是位花甲老人,體力實在不勝負荷,結果他勞累病倒。

 

他在遊太湖之時覺得酷暑難當,大量飲用冰水。到了半夜就急瀉不止。到了第二天,他全身軟弱乏力,疲憊不堪。蘇東坡略懂醫術,於是利用黃芪等藥熬粥服食。當時蘇東坡胃口不佳,食慾不振,卻依然硬著頭皮參加朋友所設的宴會。此後他的病情持續轉差,據記載,他「某一夜發熱不可言,齒間出血如蚯蚓者無數。」意思就是指他開始發燒與牙齦出血。蘇東坡之後再服用了人參等補藥。

 

到了常州之後,蘇東坡寫道自己「百病橫生,四肢腫滿,渴消唾血,全不能食者,二十餘日矣。自料必死。」他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最後決定辭官在常州休養。他抵達常洲時,河岸邊有成千上萬的人夾道歡迎,但人們並不知道,蘇東坡此時已經病入膏肓。蘇東坡到了常州,病情每放愈下,最終在常州的藤花舊館逝世。

 

清代的士大夫陸以湉對醫學很有興趣,他研究蘇東坡的病歷,在《冷廬醫話》一書中寫道「病暑飲冷暴下,不宜服黃芪,殆誤服之。胸脹熱雍,牙血氾濫,又不宜服人蔘、麥門冬。噫,此非為補藥所誤耶?」大意是說,蘇東坡的病症是「暑毒」,不宜服用黃芪及人參等補藥。蘇東坡自行斷症,濫服補藥,反而令到病情惡化。

 

史丹福當然不懂傳統中國醫學的概念,亦對中草藥的認識相當有限,所以無法評論陸以湉先生的意見。不過根據現代醫學,蘇東坡先是腹瀉,之後發燒,病徵似乎與腸胃感染最為吻合。

 

而對血液學醫生來說,最感興趣的症狀自然是「齒間出血如蚯蚓者無數」。牙齦出血是止血系統異常的症狀。正常人體內有血小板與凝血因子等機制去預防出血。當這些系統出現異常,身體就會有不尋常的流血現象。一般來說,血小板的問題較易引起皮膚疼傷、流鼻血、牙齦出血及女士經血增多等。而凝血因子的問題則較常出現深層流血,例如肌肉內出血及關節出血等。

 

那麼假如蘇東坡真的患有感染,那又與出血症狀有何關係呢?合理的推斷是,蘇東坡腸胃中的細菌走到血液中,引起敗血症(sepsis)。某些細菌的細胞壁外層含有脂多醣(lipopolysaccharide),而細菌引起的免疫反應又會令免疫細胞釋放出細胞因子(cytokine),再加上不同的生化機制,令體內出現不受控的發炎反應。發炎反應會令血管的內皮組織產生大量的組織因子(tissue factor),凝血系統被大規模地激活,結果凝血因子及纖維蛋白原就被消耗得很快,血小板亦會同時消耗掉,結果令蘇東坡容易出血。

 

凝血系統被激活反而會引起流血症狀,這看似很違背直覺,但其實並不難理解。打個比喻,一個人在不適當的時候大量花錢,不單不會令他變得富有,反而會令他變得一貧如洗,正如俗語所講,「冇咁大個頭唔好帶咁大頂帽」。同樣道理,在不適當的時候激活凝血系統,只會令身體中的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在毫無意義的情況下被用掉,結果反而會容易流血。臨床上,這情況叫做瀰漫性血管內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簡稱DIC)。

 

不過嚴格來說,瀰漫性血管內凝血並不是一個疾病,它只是一個由疾病引起得現象,它背後的疾病才是始作俑者。可以導致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的疾病有很多,除了敗血症之外,還包括某些惡性腫瘤、大規劃創傷、中毒、急性溶血及妊娠併發症(如羊水栓塞)等。

 

根據記載,除了牙齦出血之外,蘇東坡似乎未有其他嚴重的流血症狀。因此,雖然他可能有瀰漫性血管內凝血,但這並不是他的主要致命原因。他最終死亡的原因有可能是敗血症併發的多重器官衰竭。

 

除了感染之外,又人認為蘇東坡是死於中暑,不過蘇東坡的症狀持續多時,假如蘇東坡真的出現中暑,他理應在很短時間內就會過身。假如他只是出現較輕微的熱衰竭(heat exhaustion),他只需回到陰涼及空氣流通處休息,並且多喝水,應該很快就會復原。因此不論是中暑或是熱衰竭,都很難解釋到蘇東坡持續發燒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