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的工作當然不簡單,工時長、責任大,又需要時常讀書充實自己,這些大家都知道的。但有一點令所有醫生最難過的,就是得不到其他人的諒解。當自己已經負出很多精神心血去幫助病人,最後卻換來他們的責備,這才是最令人痛心的。
寫這篇文章,主要是看到以下一篇報導,有感而發。
報導的大意是藝人張嘉兒上載了一段名為「超不推薦的產科醫生」的影片,她表示醫生「問我做咩職業,知道我做演員之後,就問我拍劇辛唔辛苦,拍咩角色,使唔使拍通宵,但呢啲唔係睇醫生會問你嘅問題。你嗰陣嘅心情唔係想佢問呢啲嘢,已經覺得佢好八卦,仲要問埋我家姐結咗婚未、有冇BB,好似侵犯我私隱咁,覺得唔舒服。」「當問到我關心嘅問題時,佢好寸咁話Scan咗咪知囉。本身已經唔鍾意佢問我啲私人問題,嗰一刻真係好嬲!我明白醫生唔想令到病人恐慌,但其實佢應該用數據去分析我聽。」
張嘉兒的不滿也許緣於他對醫學的誤解。「拍劇辛唔辛苦,使唔使拍通霄?」「家姐結婚未,有冇BB?」這幾個問題大眾也許不容易理解,但事實上卻與病人的情況息息相關。
「拍劇辛唔辛苦,使唔使拍通霄?」因為壓力理論上可以影響賀爾蒙的分泌,從而增加流產的風險。雖然現時尚未有大規模的臨床研究去探討當中的關係,但已經有不少小規模研究支持這個理論。壓力不是一樣可以靠化驗儀器實實在在測量得到的東西,只可以靠病歷來了解。醫生想了解一下她的工作習慣,從而了解她的工作壓力,是非常合理的。
「家姐結婚未,有冇BB?」因為有不少家族性疾病都可以影響正常懷孕,例如基因變異、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內分泌疾病等。而研究已經正實,如果姊妹曾經有試過流產,病人流產的機會也比較高。醫生想了解她的家族病史,從而考慮她懷孕的風險,也是非常合理的。
至於醫生要「Scan咗先知」病人的情況,實在也無可厚非呀。雖然醫生給人的感覺學識淵博,但醫生也不是萬能的,有時候單憑病歷及基本身體檢查,實在很難有太實則的資訊可以告訴病人,始終還是需要更詳盡及更精確的檢查的。而在產科中最重要的檢查自然是超聲波掃瞄。沒有做過超聲波掃瞄,醫生的確很難推測病人懷孕的情況。
醫學是一門高度專業的學問,是需要非常多的醫學知識去作出不同的決定,有些時候,這些專業知識也許跟一般大眾的常識有出入,所以醫生也沒有可能把自己思考的整個過程、考慮的所有因素慢慢向病人解釋。但有一些病人就往往喜歡以自己的常識來批判醫生的專業知識,而且一個不喜歡就把自己的不滿在網上分享,或在透過傳媒大肆宣傅。其他大眾就繼續一窩蜂地追打醫生,而醫生就只能如啞子吃黃蓮──有苦自己知。
病人對醫生不滿的原因很多,但其實絕大部分都只是源於誤解。其中有很多的誤解由於病人或家屬誤解或缺乏一些基本醫學知識所引起。醫生通常都會盡量為病人及家屬解釋這些資料,但有時候他們錯誤的想法根深柢固,以至醫生解釋後,他們仍然不相信。
如我有一位朋友,收了一位血科病人,病人的家人問我朋友他何時可以出院,我朋友回答說病人的情況複雜,要看看病人對治療的反應才可以決定。病人的家人很不滿意,說「咁即係答左等如冇答。」我們也明白家人很想知道確實的康復時間,但奈何影響一個位病人情況的因素實在太多,而且每一位病人對治療的反應都不同。醫生實在不可能作出一個準確的預測。就如一間天文台,無論它有多先進的儀器,都不可能預測到30日後的天氣。有時候,醫生不知道答案,就該答不知道。這才是最負責任的做法。病人及家屬也許不明白醫生的不確定性。其實醫學並不像數學,沒有百分百的肯定,如果醫生故亂地進行假設,給了病人一些錯誤的資訊,這樣反而更加有害。
又例如小弟之前在兒科實習的時候,曾經遇過一位特意從內地走過來香港看病的小朋友。他因腸胃炎而引致脫水,情況頗為嚴重,於是我們便計劃為小朋友「吊鹽水」保充水份。誰不知由於他不是香港的居民,所以「吊鹽水」要另外收錢,他的爸爸知道後,就開始發難,以粗口指罵醫護人員,覺得我們要騙他的錢。其實醫生判斷小兒病人是否需要「吊鹽水」,是取決於病人脫水的嚴重情度,及他們的進食情況,並不會考慮賺病人多少錢。事實上,那包鹽水的錢是給醫管局的,我們醫生及護士都不會賺多一分一毫。當時病人的的黏膜很乾、capillary refill長於3秒、且哭的時候都沒有眼淚,臨床上最少是中等程度的脫水,所以當時我們想為他「吊鹽水」補充水份。要知道腸胃炎最可能引致死亡的原因就是脫水,所以我們決定為病人「吊鹽水」是很合理的,因為當時最重要的是拯救病人的生命。但病人家長可能不明白小朋友的情況在臨床上有多危險,他們的關心被另一些問題蓋過了,結果病人得不到適當的治療,醫護人員又被莫名其妙地罵到一肚氣,是雙輸的局面。
除了醫學知識外,也有一些是單純的醫院運作上及現實上的問題,也是另一個容易引起病人誤解及不滿的地方。
例如當年我在骨科實習的時候,在夜間當值期間收了一位髖部骨折的女士。她的女婿是一位外籍人士。他很擔心自己的外母,想立即了解他的情況,並為她安排私家病房。他見到我後,就大喊”Can I talk to someone who knows English? Not Chinese, not Greek,
not Japanese, but English!” “Are you the doctor in charge? I want to talk to
doctor in charge, right now!” 由於小弟當時只是實習醫生,所以只好向first
call MO求救,女婿仍不滿意,只好向第二位first call MO求救,第二位first call MO要向second call MO求救。Second call MO來到,女婿立即問他”Are you the
consultant? I want to talk to the consultant!” 其實我們也明白病人家屬關心自己家人,想為她安排最好的,我們也希望盡量滿足到病人家屬的要求,但現實上醫院也有一些規矩。例如病人只可以在辦工時間轉到私家病房,因為夜間的人手不夠,私家病房並沒有人去處理轉病房的手續。又例如夜間當值期間,醫院其實是沒有顧問醫生的,所有病人的問題,都是由幾位資歷較淺的醫生處理。如果有需要的話,我們可以打電話叫當值的顧問醫生回到醫院。但我們是否打電話給顧問醫生的決定會取決於病人的臨床情況,而不是家人的緊張程度。其實這個規矩也許看來很不近人性,但細想一層,其實是很合理的。家人有病,每個人都一定會緊張,但跟病人家屬解釋病情及處理他們的憂慮是主診醫生或當時當值醫生的責任,顧問醫生的責任是為臨床上複雜的個案提供意見。假如每位病人家人都因為緊張及憂慮而要求顧問醫生解釋病情,那為什麼醫院還要當值醫生?直接由顧問醫生當當值醫生不就好了嗎?那是不合理的。
又例如有一些病人的血管情況差,很難打「鹽水豆」,醫生難免要試多幾針,有時候病人就會不滿,說「上次嗰個一打就得,你叫返之前個醫生打啦。」我們也明白病人要多捱幾針,當然會不高興。但事實上,打豆除了需要技巧,有時候又需要點「手氣」的。其實所有醫生打豆的技巧都差不多。當然,偶爾有一些特別技巧高超,有一些特別差劣,但基本上絕大部分都是飽經訓練,不會相差太遠。假如一位醫生為病人試了很多針都未能打到,最大可能就是那位病人的血管情況真的差,所以真的很難打。打不到豆,醫生跟病人一樣緊張,一樣難受,如果病人再為醫生増潻壓力,醫生只會越來越緊張,越來越打不到。至於找其他醫生幫忙,其實並不如大家想像中容易的,每位醫生都有自己負責的病房及病人,其他醫生也有自己要忙的事情。自己的事自己做,把自己的責任推給其他同事,其實也不太好啊,其他人也不一定願意幫你。所以如非必要,我們都會盡量自己打豆打好。就正如做其他職業的朋友,也不可能因為一件工作難做就把他推給其他同事啊。事實上,把工作推給其他人是很容易的,而盡力完成自己工作的醫生,才是最負責任的。與其責備他們,我們不是更應該給他們一點鼓勵,一點掌聲嗎?
總括來說,礙於醫學的複雜性與醫院運作的實際問題,醫生並不可能滿足每位病人的所有願意,但我相信百分之九十九的醫生都是一心一意為病人好,想幫助病人的。所以病人與其把醫生當成部下或者敵人,倒不如把他們當成同伴。社會也不要再盲目鼓吹仇恨醫生的不良風氣了,如病人在互聯網上胡亂地指摘醫生,傳媒在醫療事件未搞清楚前就自動假設醫生失誤,政府為推惡法而刻意敵化醫生與病人的關係,用上「醫醫相衛」等不盡不實的概念作宣傳等,都是非常不要得的行為。醫生與病人不是敵人,只有醫生和病人如同件一樣緊密合作,一起努力,才能戰勝病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