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5日 星期四

再談DSE試題中的歐拉線


之前跟大家介紹過一條有趣的DSE數學題目,利用了向量的方法間接地證明了一個三角形的外心(circumcentre)、形心(centroid)及垂心(orthocentre)必定位於同一條直線上。這條直線叫做歐拉線(Euler’s line)。歐拉線可以說是三角形上的「高速公路」,把幾個重要的點都連起來。史丹福覺得這題DSE題目是近年來最有創意及數學內涵的題目之一。

DSE試題用了向量方法,我們在上一篇文章DSE試卷上的「歐拉線」》又試過用傳統平面幾何方法證明歐拉線的性質。今次我們再試試用其他新奇的方法作證明,體驗數學中一題多解的樂趣。

重溫一下題目,這是HKDSE 2012 數學伸延部份單完二 微積分與代數第12題。



第一個新方法是連用位似(homothety)。位似這個名詞好像很高深,其實簡單來說就是放大縮小的意思。把一個圖形上的每一點都沿著一個中心進行放大縮小,令每一點都有一個對應點,而對應點與中心在同一直線上,而且對應點與中心的距離及原點與中心的距離成同一比例,就是位似。

只用文字表達看似很複雜,讓我們看一些實際例子,就會知道其實並不困難。

參考下圖,ΔABCO為中心做了一個位似變換,令到Oh(A) = k OAOh(B) = k OBOh(C) = k OC,其中k是常數,而且原點、中心與對應點成一直線,那麼ΔABC ~ Δh(A)h(B)h(C)



如果經位似變換,對應點在中心的對面,我們會把常數k設為負數, Oh(A) = k OAOh(B) = k OBOh(C) = k OC,而ΔABC ~ Δh(A)h(B)h(C)的關係依然存在。



位似變換之後得到的圖形會與原來的圖形相似,而且圖形間的關係都得以保存,例如三角形的各個「心」都會沿著一個中心進行放大縮小,對應點與中心的距離與原點與中心的距離一樣成同一比例。

ΔABC沿著形心G作一個-1/2倍的位似變換(記得,負的意思是對應點在中心的對面),那麼A會被變換到BC的中點D,因為根據形心的性質,GD = (- 1 / 2) GA。同樣地,B會被變換到CA的中點EC會被變換到AB的中點E


留意,ΔDEF的垂線就是ΔABC的垂直平分線,所以ΔDEF的垂心就是ΔABC的外心。所以這個位似變換會把ΔABC的垂心變換至ΔDEF的垂心,也就是ΔABC的外心。把ΔABC的垂心記作HΔABC的外心(ΔDEF的垂心)記作O。根據位似的性質,OGH成一直線,且GO = (- 1 / 2) OH。也就是說,三角形的外心、形心與垂心共線,且形心與垂心的距離是形心與外心的距離的兩倍!也就是DSE考試題目中的結論。

接下來我們會用一個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方法去證明歐拉線這個性質--複數(complex number)。中學時候學複數,大部分學生都只知道複數是很抽象的數學,但甚少有意識到原來複數是解幾何問題的好工具。

我們先把三角形ΔABC的外心、形心與垂心分別記作OGH。然後引入Argand diagram,設O是代表0的點,外設圓的半徑為一單位。 習慣上,我們會用大階字母來表示點,用細階字母來表達相對應的複數。所以

o = 0
g = ( a + b + c ) / 3 (把複數當成向量思考就很容易明白了)

至於h是什麼呢?這可不如之前的兩點那麼顯而易見。讓我們先重溫一起重要的複數技巧。 直線ABCD形成的角度是Arg ( a – b ) - Arg ( c – d ) = Arg [ ( a – b ) / ( c – d ) ]。如果ABCD垂直,那麼Arg [ ( a – b ) / ( c – d ) ] = 90o。也就是說( a – b ) / ( c – d ) + [ ( a – b ) / ( c – d ) ] *= 0。(z*z的共軛conjugate,因為排版問題,史丹福用不到常用的頭頂一橫)

還有一個有趣的性質,我們設ΔABC的外設圓的半徑為一單位,所以ABC|z| = 1上,z (z*) = 1z* = 1 / z。也就是說a* = 1 / ab* = 1 / bc* = 1 / c

HΔABC的垂心,因此有:




好了,做了一大堆運算之後,我們終於得到美麗的結果

h – o = a + b + c
g – o = ( a + b + c ) / 3

OGH在同一直線上,且OH = 3 OG。三角形的外心、形心與垂心共線,且形心與垂心的距離是形心與外心的距離的兩倍!我們又再次得到這結果。

希望大家都能這題從由DSE引申出來的題目享受數學一題多解的樂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