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妖梅杜莎(來源:http://jonvilma.com) |
先談談醫學,肝硬化是指肝臟受到慢性的破壞,出現纖維化及形成再生性結節(regenerative
nodules),令肝臟的結構受到破壞。在香港,最常見引起肝硬化的原因是乙型肝炎病毒,其他原因包括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丙型肝炎病毒、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ots)、原發性肝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等。
肝硬化的病人當然會有肝衰竭的病徵,例如肝臟處理不了膽紅素(bilirubin)而引起黃疸(jaundice),肝臟製造不了白蛋白(albumin)而引起水腫,肝臟製造不了凝血因子而引起出血,肝臟處理不了氨(ammonia)而引起肝性腦病變(hepatic encephalopathy)而神志不清等。
但肝衰竭只肝硬化的其中一個問題,肝硬化另一個重要的問題在於肝臟的結構改變,令血液經過肝臟的阻力大增,肝門靜脈(hepatic portal vein)的壓力增高。大家都知道經過腸臟的血液要先經過肝門靜脈進入肝臟,才會走到身體其他地方,這是為了確保從腸臟吸引到的毒素可以先經過肝臟的分解。但當血液太難經過肝臟,它們就會聰明地選擇一些較易行的「秘密通道」,試圖避開肝臟,直接進入大靜脈。這些「秘密通道」在正常人身上是不通行,但在肝門脈高壓的情況下就會重新開通,例如從食道下部的靜脈通去食道中部,引起惡名昭彰的食道靜脈曲張(esophageal varices),令病人食道大量出血。另外一條「秘密通道」是臍旁靜脈(paraumbilical vein),它連接著肝門靜脈與腹壁(abdominal
wall)近肚臍的位置,這條靜脈是胎兒用的,大家出生不久後它已經關閉了。但在肝門脈高壓的情況下,它會重新開通,令到肚臍附近的靜脈脹起來,就像是梅杜莎那盡是毒蛇的頭髮,所以我們就稱這個徵象為「梅杜莎的頭」。
「梅杜莎的頭」,肝門脈高壓(portal hypertension)的其中一個臨床徵象(來源:wikipaedia) |
至於在天文學入面,梅杜莎的故事也與所謂的「秋季皇族星座」很有關係。
話說在古希臘神話故事入面,有位英雄趁梅杜莎睡覺時把她的頭斬了下來,然後踏著飛馬離開了。另一邊廂,有一位王后誇口說自己是全世界最漂亮的,因而得罪了海神,海神於是利用海嘯襲擊這個王國。國王與王后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唯有比女兒獻給海怪做祭品。這時踏著飛馬的英雄剛好經過,他用梅杜莎的首級把海怪變成石頭,救了公主。最後英雄、飛馬、公主、王后、國王與海怪一起成了天上的星座,分別成為了英仙座(Perseus)、飛馬座(Pegasus)、仙女座(Andromeda)、仙后座(Cassiopeia)、仙王座(Cepheus)與鯨魚座(Cetus)。
Stellarium軟件中的「秋季皇族星座」,大家可以見到英仙座手持梅杜莎的頭,紅圈圈著的是大陵五,它被認為是「梅杜莎的眼睛」 |
英仙座的大陵五(Algol)是一顆食變星(eclipsing binary star),即兩顆恆星在軌道上交互繞著,所以看起來時光時暗。它是人類最先認識的變星,亮度在 2.1 至 3.4 等之間。它這個特性大概令古人很不安,不同民族都約而同地認為它是顆凶星,甚至可以說是星空中最邪惡的一顆星。古希臘人覺得它是「梅杜莎的眼睛」,位於被英雄手持著的首級上。中國人覺得它是主管崩喪之星。它的英文名字Algol其實沿自阿拉伯文,代表「惡魔之星」。
秋天星座暗淡無光,沒有甚麼狀麗的亮眼點,遠遠不及冬季星空狀觀。不過它也有幾點值得留意的。
秋天星座暗淡無光,沒有甚麼狀麗的亮眼點,遠遠不及冬季星空狀觀。不過它也有幾點值得留意的。
秋季星座中其中一個最易認又最有實用價值的星座就是仙后座。仙后座易認,因為它就像是一個W形狀(或者如果你掉轉看就會像M)。觀星新手都好容易認到它。
仙后座有實用價值,因為除了北斗七星外,它是另一個可以幫助我們找尋北極星的工具。到了秋天,北斗七星可能會落到水平線以下,這時候我們就要用仙后座去幫手了。方法是把「W」左右兩則的線分別延長,把交點與「W」中間的星點連起,並再延長約5倍距離,就會找到北極星。
利用仙后座尋找北極星的方法(來源:Stellarium) |
另外,秋季「皇族星座」中的飛馬座有一個著名的星空坐標「秋季大四方」,由室宿一、室宿二、壁宿一、壁宿二四顆星組成一個接近正方形的圖案。只要把這正方形的四條邊伸延,就可以幫助找到很多其他的星座。
參考資料:
1.
Philips CA, Arora A, Shetty R, Kasana
V.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Portosystemic Collaterals in Cirrhosis: Historical
Aspects, Anatomy, and Classific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patology. 2016;
1-15.
2.
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