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時醫生為病人進行放血療法的照片(來源:Wikipedia) |
惡名昭彰的「放血療法」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它由古埃及人最先使用,之後這個療法慢慢被引入古希臘、古羅馬及阿拉伯世界,最後更風行至整個歐洲。放血療法曾經被認為是醫學界的金科玉律,但以現今角度來看,放血療法殺的人一定比救的人多。到了現在,只有很少數的疾病需要用到這種療法。今次,就讓史丹福為大家介紹一下這裡傳奇療法的興衰。
早在二千多年前,古埃及醫書已經記載過劃割皮膚放血的方法。到了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提出了體液學說(Humorism),令放血療法再進一步發展。希波克拉底來頭不小,到了今天,不少地方的醫生宣誓時都仍然要讀出又他定立的希波克拉底誓詞(Hippocratic Oath)。希波克拉底是一位有醫德的好醫生,但他的醫學理論則仍然非常原始,當然不能與今天同日而語,他提出身體的狀態取決於血、痰、黑膽汁和黃膽汁四種體液的平衡,它們分別與氣、水、土和火四種希臘古典元素相對應。希波克拉底認為女性之所以有月經,是因為要透過出血而淨化身體,所以醫生也可以用人工方法實施放血,淨化身體及令體液再次回復平穩。
另一位大大促進了放血療法的人是蓋倫(Galen of Pergamon)。他是另一位古希臘的醫學界巨匠。他喜歡對動物進行解剖研究,並對解剖學作出了不少重要的貢獻,例如他發現了動脈是用來運送血,而不是當時古希臘人所相信的「氣」。他而發現動脈與靜脈的血並不相同,動脈的血是鮮紅血的,靜脈的血是深紅色的。但他卻再次「好心做壞事」,用不正確的醫學理論解釋了這個解剖學發現,他認為血液在四種體液中佔了主導地位,是最需要控制的體液。他因而發明了一套複雜的理論,根據病人的年齡、體質,及季節、天氣和地點,,決定應該為病人放多少血。蓋倫是當年的醫學界權威,他的理論是無容質疑的,於是放血療法就在醫學界更加風行了。
直到19世紀為止,放血療法在歐洲依然是幾乎所有疾病的標準療法。當年放血的方法包括直接用刀割開動脈或靜脈,又或者多重割破皮膚。即使生理學及解剖學已有一定的發展,體液學說也已遭到摒棄,但醫生們仍然不肯放棄這個方法。
英國國王查理二世(Charles II)中風之後被放了24安士,即相當於約700毫升的血液,之後不久便過身了。
著名音樂家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患上重病(學者到現時仍沒有共識是那種病)後,被放血至休克(shock)之後死亡,這位音樂天才逝世時只有35歲。
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患上咽喉炎(pharyngitis),被醫生在12小時內放了多於2升的血液,約是一個正常成年人總血液容量的三分之一有多,之後這位偉大的總統在四日後離世。
另一位大名鼎鼎的法國軍事家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經歷過放血治療之後成功存活,不過之後也被嚇怕,慨嘆道「醫學真是謀殺的科學」。
放血療法熱潮的退卻全賴一位法國醫生Pierre-Charles-Alexandre
Louis,他翻查數據,然後用統計學的方法證明放血療法對肺炎並沒有效。這除了是對放血療法的一大打擊之外,更是現代醫學的重要轉捩點。因為這是其中一次最早把統計學用於驗證醫學的嘗試。Louis更提出最早的臨床試驗原則,例如比較兩組相同疾病,但使用不同治療方法的病人,且兩組病人的其他因素,例如年紀、種族、飲食等要盡量相似(雖然他還未有提出隨機的概念)。
有不少人覺得現代醫學不是萬能的,它對很多情況都束手無策,為什麼我們仍相信它?那是因為現代醫學講求證據,它是建基於數據。現代醫學雖然不是萬能,但我們有充足的證據顯示,它是對病人有幫助的,且理應是我們所知的各種療法中最好的。
到了今天,仍有不少替代醫學(alternative medicine)支持者選擇相信直覺而不是相信數據。這是醫學上的一大倒退,就如重新退回當年醫生不斷為人放血的年代,實在令人唏噓。
除了統計學外,另一個令放血療法淡出醫學舞台的原因是病理學的興起。19世紀末,巴斯德(Louis Pasteur)、科赫(Robert Koch)及菲爾紹(Rudolph Virchow)等大師把科學方法帶進醫學,令醫學界開始從科學的角度理解疾病。他們令大家明白到細菌感染及其他的病理機制,從而理解到放血療法對各種疾病的無力。
但放血療法也未完全在現代醫學中絕跡的,有幾種疾病仍然需要依賴這種古老的療法,如真性紅細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 )及遺傳性血色素沉着症(hereditary
haemochromatosis)等。
真性紅細胞增多症是因骨髓的造血細胞突變而令到紅血球增生,太多的紅血球會令血液變濃,血管容易有栓塞。患者必須定期進行放血,把血容積(haematocrit)降低至一定的水平。
遺傳性血色素沉着症則是因為遺傳性的基因變異令到身體吸引的鐵質增加,太多鐵質可以積聚在肝臟、心臟、胰臟等的器官中,引起肝硬化、心臟衰竭、糖尿病等問題。患者必須定期進行放血,以排走身體的鐵質,避免這些嚴重的併發症。
資料來源:
1.
Parapia LA. History of
bloodletting by phlebotomy. Br J
Haematol. 2008; 143: 490–5.
2.
Assi TB, Baz E. Current
applications of therapeutic phlebotomy. Blood Transfusion. 2014; 12(Suppl 1): s75-s83.